在心血管内科的病房里,每位患者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,他们的状况牵动着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心。在这个紧张有序的环境中,每天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病人。
病房里有一位张爷爷,由于子女工作繁忙无法陪伴,他住进了我们的无陪护病房。面对陌生的医疗环境,张爷爷显得格外焦虑和不安,对护士的治疗表现出明显的抗拒,不肯按时服药,对我们医护人员也爱理不理。
有一天早晨,我拿着温水和口服药准备给张爷爷服药。他皱着眉头拒绝道:“不吃,吃了也没见好,还不如不吃。”他的语气充满了对病情的无奈和对治疗的抵触。我笑着对他说:“大爷,这药啊就像一群小工兵,正在您身体里给心脏修路呢,得慢慢来。”大爷哼了一声,不过还是把药吃了。过了几天,大爷的病情有些反复,晚上总是睡不好。那天晚上我值夜班,查房时发现大爷正坐在床上唉声叹气。我陪他聊了会儿天,原来大爷是担心自己的病好不了,给家里添负担。我就跟他讲了好多之前在心内科治好的病例,比如隔壁床的老李,刚来的时候比他严重多了,现在都能下地溜达了。大爷听了半信半疑,但精神明显好了些。我又给他倒了杯温水,调整了一下他的枕头,让他能躺得更舒服些。从那以后,大爷对我们的情绪逐渐稳定,笑容也重新回到了他的脸上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张爷爷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。他开始意识到,自己之前的态度确实有些不好,情绪逐渐稳定,每次看到我们都会主动打招呼,还时不时地跟我们开个小玩笑。笑容也重新回到了他的脸上。
每位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,我们需要尊重每位患者的独特性,并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最合适的帮助和支持。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,如果我们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,以真诚的态度去交流,那么我们就能为更多的人打开通往健康之路的大门。